谁说孩子不是理想主义者?恰恰相反,相比成年人的狡黠、世故、趋利避害,孩子们,那些从未被成人浸染荼毒的孩子们,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经常被一粒小小的萤火虫般的梦想点燃,一脚踏上追寻之路,哪管它天昏地暗头破血流。
因此《小王子》感动了无数人。多么娇弱的玫瑰花一般的理想主义者啊,在晶莹剔透的世界里呼吸,思考,微笑和颤栗,无所畏惧不知妥协,最终向着自己的理想之地——B612号星球从容赴死。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里的尼尔斯也是理想主义者,敢于驾乘着硕大的阿卡队长征服世界;长袜子皮皮更不用说,这个力大无穷能举起一匹马的小姑娘理想很简单——谁说孩子必须听大人的?谁说我们不能就独立、自由?
成人世界也不缺理想主义者,最著名的乃愁眉苦脸的堂吉诃德,这个四处征险的游侠骑士以一种傻瓜般的执着和残酷的世界死磕,惹出了一个个笑话,制造了一个个麻烦,最终迎来悲剧性的命运。《城堡》呢,算不算理想主义的悲歌?也算,约瑟夫·K怎么也进不了城堡。若成人经典与儿童文学相较,不难看出异同——被隐藏扭曲的童年的理想主义在成人世界以更暗黑、凶残的面目出现,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唯一不同也许是,在现实层面上,我们多会认同成人经典的价值取向与残酷描摹,却往往别它吓破了胆,宁愿远远躲开堂吉诃德或约瑟夫·K;内心深处,在习焉不察的梦境之中,我们多么向往自己是小王子,是皮皮,是尼尔斯啊。
他们的“理想”,多么单纯。
其实优质的文学哪来成人、儿童一说?所以才会有卡尔维诺、图尼埃们的雄心:写出能让孩子们看懂的小说,要为孩子们写作。
于是理想主义者马瑞翎笔耕不辍,这部《驼峰航线上的孩子》也是一部理想主义的佳构:傈僳族男孩小阿开的家位于驼峰航线上,他七岁才尝到盐巴的滋味,成了人生中一件重要的“阿克几(美好的事物、好东西)”;他对“祖先追寻太阳宝库”的传说深信不疑,坚信世间所有的阿克几都来自“太阳家的宝库”,集市上所有阿克几都是马帮从太阳宝库里驮来的,他开始模仿祖先追寻“太阳宝库”,于是,一连串艰苦而又有趣的故事发生了……祖先当年不断遭受失败,小阿开却像堂吉诃德一般屡败屡战不愿放弃;奇妙的是,小阿开的命运恰与祖国的命运同步:在伟大的社会变革中,阿开走进“民训班”、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干部,终于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太阳宝库”,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由是,他终于领悟了“阿克几”的真谛。
何为太阳宝库?什么是阿克几?这个微渺的七岁孤儿的追寻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生父因过溜索坠亡,去往养父家生活,梦想到达真正的集市,亲眼看看那些“阿克几”;在森林中发现受伤的飞虎队员,阿开父子将其救回山寨,将珍贵的麝香赠给了这位洋朋友;阿开与小伙伴们前去寻找坠落的“大鸟”(飞机),找到一群快死的人——远征军落伍兵。为养活这些人,阿开又把“阿克几”的理想放在一边……阿开无论如何攒不够山货,于是与养父替商人背盐巴挣钱,后盐巴被强盗抢走,父子俩出于诚信,决定在盐马古道上来回走五趟,无偿为商人做脚夫,以偿还损失……
历经种种磨难,阿开似乎重蹈祖辈覆辙,“阿克几”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然而17的阿开终于迎来奇迹——解放军进入怒江大峡谷,头一件大事就是开仓放盐,阿开实现了“吃盐自由”,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所谓太阳宝库、阿克几,不知不觉,变为现实。
这不也是马瑞翎本人的阿克几?通过塑造一个可信可爱的小男孩形象,告诉我们何为她反复书写的傈僳族精神——经历一次次失落、溃败仍坚韧地将诺言付诸实施,仍然咬牙挺住绝不放弃;这既是对一个坚韧民族的无上褒奖,更是对理想主义情怀的由衷致敬;只要坚持,小阿开和他的父老乡亲的“太阳库”就不会消失,心底的“阿克几”终会勃勃生长,遍地葳蕤;这种精神不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不正是人之为人的坚实的丰碑?
相较于诸多经典的悲怆性结局,马瑞翎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让个人理想与时代洪流完美融合——理想实现了,虽有大团圆之嫌,可理想主义者就必须悲戚地落幕吗?未必。拥抱时代并接受时代的美好的馈赠,岂不是对理想主义者最好的慰藉?
《银风铃 中国原创故事·驼峰航线上的孩子》马瑞翎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文 | 陈鹏(昆明市作协主席 著名先锋派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