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又回到“旧书为王”的时期,即便是曾经销量普通的旧书,一旦版权开放,出版社也愿意再试一次。
记者|刘佳艺
全球出版行业正在共同面对一场来自短视频、AI技术的市场变革。
欧美图书市场上,“浪漫小说”席卷短视频电商,读者阅读碎片化也让篇幅短小的“疗愈小说”越来越抢手。国内图书市场依旧流行经典文学,但出版机构对于版权、翻译的投入更加谨慎,挖掘老书的价值成为很多出版机构的新机遇。
国内图书市场与欧美图书市场的流行趋势日渐分化,版权交易的逻辑也在悄然改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版权环境,国内出版机构与版权代理机构该如何应对?对此,《出版人》杂志对话光磊国际版权经纪公司(以下简称“光磊国际”)创始人谭光磊,深入探讨国内外图书市场趋势变化下的版权代理现状。
国内市场与欧美市场日渐分化
《出版人》:作为头部版权代理专家,您认为国内外图书市场和版权交易情况发生了哪些明显的转变?
谭光磊:国内市场与欧美市场的品类差异越来越大,这是最明显的转变。以短视频电商为例,国内市场以经典文学、少儿和非虚构类图书为主;欧美市场流行的则是浪漫喜剧(Rom-Com)、浪漫奇幻(Romantasy)类小说,国内市场与欧美市场的流行趋势大相径庭。而欧美市场中流行的浪漫小说,在国内市场则借由网文来弥补,所以也有人称欧美市场的浪漫小说是“北美晋江文学”。
我们面对的情况是,国外客户不断向我们提供浪漫喜剧、浪漫奇幻的作品,这些图书在欧美市场的成交金额屡创新高,可是在中文市场完全卖不动,我们需要花费很大力气向他们说明市场差异。
《出版人》:相较于前两年,光磊国际本年度的版权交易活动,在国家和地区分布及交易项目类型上,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或变化?
谭光磊:美版书在近几年引进量下滑,但英国图书市场的图书产量和质量近年来一直很稳定。我这几年也很关注澳大利亚图书市场,虽然是小市场,但有很多国际级的作家,尤其是在悬疑推理领域。澳大利亚的纯文学图书水平也很高,而且政府有很完整的翻译资助、作家出国宣传经费等,非常值得多多留意,或许可以弥补美版书的缺口。
“老书”版权对出版机构更具价值
《出版人》:您如何判断一本书的市场潜力和受众需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哪些类型的书籍更受欢迎?
谭光磊:在引进方面,近几年出版机构明显趋于保守,他们都觉得与其冒险挖掘新书,不如回头挖掘曾经出版过的“老书”(backlist)。回想2012年我在法兰克福书展的全球版权经理大会上演讲时,特别向国际出版人强调了老书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那之后,曾有一段时间,大概是2015年到2019年,国内出版社对欧美新书版权挖掘得很快,但现在又回到了“旧书为王”的年代。只要是曾经畅销或仍有市场潜力的书籍,一旦版权重新开放,就会引发激烈的抢购;即便是过去销量普通的旧书,出版社也愿意再试一次。
《出版人》:从近几年国内引进版权的状况来看,出版机构对引进产品的种类的需求是不是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还有没有可能出现《追风筝的人》这样的头部书?
谭光磊:现在国内图书市场在直播带货的主导下,新书想要突围本就不易,引进书更是困难重重。毕竟引进书的成本高,无法像原创书那样低价促销。曝光机会少,引进书自然更难卖。但我依然相信,只要故事足够打动人心、能对应当下读者的情绪与需求,引进书就有可能靠口碑卖起来。
回顾近年的外国文学,上一本真正的爆款是2017年出版的《外婆的道歉信》,之后卖得较好的大多是非虚构书籍。不过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师》这样的作品,虽是非虚构,也带有浓厚的“疗愈系”色彩,这本书通过心理学与寓言的包装,回应了读者的心理需求。所以,我始终相信,这样的阅读需求其实一直存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出版社普遍倾向于回头寻找旧书时,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某本“老书”因重新包装或名人推荐而翻红,甚至成为爆款。例如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原本是长销书,后来因为东方甄选推荐而再度翻红,狂卖好几百万本。因此,与其冒险投入大笔的版税和翻译成本去做引进书,对出版社而言,或许重新盘点手上有哪些老书和老选题,重新营销推广,才是当下更实际、更有效的策略。
图书篇幅是版权输出的第一道门槛
《出版人》:在版权引进方面,您现在重点关注哪些国家或地区的作品?在版权输出方面,您认为哪些类型的书籍更容易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
谭光磊: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拉美文学。国内已经有很好的阅读土壤,不论是读者、译者还是学者都有稳定的基础,加之像侯健老师的《不止魔幻》这样的入门课程与书籍,让更多人对拉美文学产生了兴趣。我们手上已经累积了很可观的西语版权资源,尤其是当红的一批新生代作家,如施维柏林、巴斯克斯、恩里克斯等,所以想要加大力度来推广。
至于版权输出方面,近年欧美市场对日韩“疗愈系小说”特别热衷。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易读、篇幅短,这其实也是在短视频的影响下,人们注意力碎片化的结果,“能够很快读完”成了一种新的竞争力。以前只要故事好,我从不在意篇幅长短,但这几年欧美编辑常常一坐下就先说“请不要超过400页”。如果仔细看近年卖进欧美市场的日韩小说,几乎很少超过300页,有些连200页都不到。相比之下,中文作品往往卷帙浩繁,不仅阅读门槛高,翻译与印制成本更高,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我仍然认为,好看的小说是最有机会“走出去”的。当然,“好看”的标准见仁见智,我自己除了纯文学,也很喜欢类型小说,包括科幻、恐怖、奇幻等。特别是我一直在找中国风格的克苏鲁神话类型小说。“亚洲恐怖”是目前国际市场的热门题材,而克苏鲁神话自带一套叙事方法和受众,如果能够成功在地化,推向国际会很有看头。
《出版人》:您在判断图书版权的价值时,主要遵循哪些原则或标准?
谭光磊:图书版权的价值可以简单分成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指一本书的外部条件——奖项、销量、影视改编等,每一个条件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去思考背后的意义,以及与国内市场的联结性,例如某个奖项可能原本知名度不高,但前几年获奖者的书的中文版卖得特别好,这就比较值得参考。
主观就牵涉到个人的阅读口味和偏好,这与每个人的成长和经验有关,很难一概而论,但总之就是多看、多记、活用自己的大数据。
比如说我很喜欢一本澳大利亚小说《名为家的洞穴》(The Burrow),但这本书没什么外部条件,推起来不容易。直到前几天看到消息,这本书入围了澳大利亚专门奖励女性作家的大奖——史黛拉奖(Stella Prize),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两大文学奖之一,这就有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又想到上个月在伦敦书展开会时,听一位编辑说澳大利亚华裔作家欧健梅的《冷到下雪》这本书很薄,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名为家的洞穴》不到200页,在篇幅上也具有畅销潜质。于是《名为家的洞穴》瞬间就有了好几项外部条件,再加上澳大利亚优渥的翻译资助(约23000元人民币),这本书就很有卖点了。
版权代理要积极顺应时代变化
《出版人》:您认为欧美版权未来的趋势是什么?人工智能等技术出现后,对欧美市场的版权经济有哪些影响?版权内容有没有新的授权形式、机构?
谭光磊:今年3月,我在伦敦书展跟不少客户都聊到AI。可以感受到,欧美出版圈对AI的反应两极分化,有人积极尝试,也有人敬而远之。整体来说,创作者对AI的乐观态度出现了不小的反弹,像MidJourney是否侵害画家权益的争议、机器翻译对译者工作的冲击,都引发了许多讨论。英国译者协会就曾表示,自从ChatGPT推出后,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会员接案量明显受到影响。
但话说回来,AI显然已是不可逆的趋势。问题不在于要不要用,而是该怎么用。我认为目前出版业的课题是:如何拥抱科技,同时不伤害既有的创作生态,甚至能给创作者与产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以我自己来说,我会用ChatGPT来讨论中文书名,请它提供建议,再从中挑出有亮点的方案、反复优化,最后定出满意的书名。又或者我已经写好一篇长书讯,AI 可以帮我迅速浓缩成精简版,甚至从不同角度生成多个版本,这些都非常实用。
我个人最期待AI未来可以协助版税计算。现在各出版社提供的报表格式五花八门,多数还是人工处理的,难免出错。作为版权代理人,我们还得逐一验算、整理成统一格式再发给权利人,整个流程耗时又烦琐。如果有一套工具可以对接不同出版社的报表系统,自动验算、转换格式,对整个产业来说会是莫大的福音。
《出版人》:您认为,当前全球创作者的创作意愿是否有所下降?版权保护不力是否会影响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版权保护在提升创作者创作积极性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谭光磊:我认为全球创作者的创作意愿并没有下降,甚至可以说,现在反而是成为作家门槛最低的时代。至少在英美市场,除了传统出版,作者还可以选择自出版这条路,而且可以自由聘请专业的编辑、美术设计、有声书朗读者,自行打造一本完整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自出版成功的案例并不少见,很多作者借此走红之后,也有机会回头进入传统出版,甚至选择两者并行。这样的自由度在大众类型小说中最为明显,科幻、奇幻、恐怖、言情等领域有非常高比例的作者一开始就不考虑传统出版社,直接走自出版的路线。
当然,版权保护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尤其在AI发展突飞猛进的现在,立法完全跟不上科技的应用速度。举例来说,最近META被揭露利用盗版书网站LibGen的资料训练AI,下载了高达80TB的电子书与论文,完全未经作者授权,这根本就是明知故犯。若这些内容依法授权,版权购买方需要支付的费用将是天文数字,如今却被科技公司轻描淡写地规避过去。现在欧美作家要跟META打集体诉讼,估计会是一场旷日持久战,但我很希望看到META付出巨大的代价,否则将变相释放错误信号:让其他科技公司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可行且无后果”的。如果不能有效强化版权保障制度,对创作者而言,将是一种极为不公的打击。
《出版人》:您对版权代理行业的未来有何展望?在您看来,未来版权代理行业将如何适应数字化、全球化等趋势?
谭光磊:我认为,想要顺应未来趋势,要学会运用AI,尽量将重复的事务性工作自动化,释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推书;同时也利用AI让更精准、更个人化的推荐成为可能。不过再怎么先进的AI,也无法取代亲身体验阅读的过程,所以作为“守护故事的人”,我对版权代理行业的未来还是非常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