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书闪耀故事驱动大会

有声书在过去几年间迎来高速增长,而以AR、VR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也正与传统出版传媒产业深度融合,使得后者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迎来难得的变革机遇。

文|苦   丁

过去几年在中国市场经历了快速成长的有声读物,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如何?在上月落下帷幕的第六届“故事驱动大会”(Story Drive)上,来自中国、德国、格鲁吉亚、印度、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出版传媒界从业者与现场的观众们分享了全球内容产业的前沿案例和趋势,有声书成为了全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不论在发达国家市场抑或新兴市场,有声书都在最近几年间迎来了高速增长,除此之外,以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也正与传统出版传媒产业深度融合,使得后者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迎来难得的变革机遇。

 

声音的复兴

故事驱动大会现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业内人士一致注意到了听书产品(audio book)的强劲增长,电子书、广播剧、播客等有声内容的兴起为出版行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前几年出版社还在为这种形式担心着急,现在已经完全逆转了局势。”德国《书业周刊》编辑米夏埃尔·罗斯勒-格瑞申(Michael Roesler-Graichen)在演讲中指出。世界最大的有声书平台之一Audible国际内容及出版高级副总裁米夏埃尔·特欧勒(Michael Treutler)在演讲中介绍,创立于1995年的Audible公司从2013年开始以平均每年38%的惊人数字在增长,“这可以说是‘音频的复兴’”。米夏埃尔·特欧勒说,“2017年,5500万美国用户听了总计20亿小时的音频产品,平均每个用户每年下载16本有声书。”

“逻辑思维”和“得到”App的联合创始人脱不花

米夏埃尔·特欧勒还从Audible进军国际市场的经验介绍了全球视角下的有声书市场:“2004年我们开始切入德国市场,因为那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非英语有声产品市场。2013年后,我们开始进军包括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以及日本市场。”他表示,目前Audible提供38种语言的音频内容。

新兴市场同样值得关注。黎巴嫩-加拿大籍企业家、Booklava首席执行官塔雷克·博尔博尔(Tarekel Bolbol)在报告中介绍了阿拉伯语地区的音频市场,指出有声读物将为阿拉伯出版业带来巨大的机会。

塔雷克表示,阿拉伯地区包括20多个国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地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讲故事”是阿拉伯文化的一部分,阿拉伯人非常注重演讲之术,但过去阿拉伯世界的出版社还鲜有人利用过音频出版这种形式。

由于意识到数字世界中缺少高质量的阿拉伯音频内容,他于2016年创立Booklava,旨在为阿拉伯世界创建一个音频平台。他认为阿拉伯出版业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具挑战性的几个时期之一,但也因此充满了潜力,声音介质的崛起将催生一个非常有趣的新市场。

在与有声产品相关的知识付费领域,“逻辑思维”和“得到”App的联合创始人脱不花讲述了对知识服务产业的未来想象,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室主任黄昱宁则以成为“得到”作者的经历,与听众共同探讨了一种重述文学经典的可能性。黄昱宁从产品的提供者角度,分享了作为传统出版人试水有声产品的收获——接触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受众,以及观察新兴产业和传统出版业合作的可能性。

 

融合、颠覆

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未来内容产业的形态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在卡拉扬研究所所长马提亚斯·吕德(Matthias Roder)的分享中,音乐与人工智能连接在了一起。“目前已经开发出的人工智能作曲软件,能够把随口哼出的简单旋律拓展成更丰富的编曲,而普通人通常需要经过近10年音乐学习、训练才能拥有同样的能力。”他介绍道。更进一步的技术能够创作某一固定风格的乐曲,例如通过机器学习,充分分析披头士乐队的风格,再用计算机做出披头士风格的乐曲。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为传统的版权交易也注入了全新的可能。在“故事驱动大会”现场,IPR在线版权交易平台的亮相同样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利用网络技术,IPR平台帮助版权买卖双方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

除此之外,在本届“故事驱动大会”新推出的单元——“未来教育”中,MXRi合伙人蔡玮和听众分享了来自数字教育领域的经验,在他创建的平台上,AR和VR技术正在将学习和阅读进一步融入生活;印度网络原创娱乐节目领军者The Viral Fever首席执行官达瓦尔·古塞恩则以三部网络原创故事剧为例,与听众分享印度青少年网络影视节目的创新;来自德国的电影导演兼作家安雅·冯·坎普恩(Anjavon Kampen)讲述了自己独创的卡通形象“小尼采”如何通过动漫给孩子讲哲学;日本GAKKO国际教育工作室创始人古贺健太和小岛伶俐则通过他们的实践讲述如何通过体验式叙述改变教育。

 

纸书是否还有未来?

技术更新带来了机会,也加剧了冲击。大环境的改变,使得传统出版业面临巨大的挑战,这是全球的出版行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德国《书业周刊》编辑米夏埃尔·罗斯勒-格瑞申(Michael Roesler-Graichen)的报告《德国图书零售业还能恢复元气吗?》,以及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长赵政岷的演讲《台湾图书市场能走出谷底吗?》以详实的数据和不同的案例剖析了传统出版业面临的危机和思考。

“台湾地区出版市场已经到谷底了吗?我每天都希望它已经到谷底了,这样的‘认为’已经有三、四年了。我们在期待下一波的海啸,可是它似乎还在下跌⋯⋯我认为纸本书的出版市场已经结束了,不会再回来。”台湾时报文化出版董事长、台北书展基金会董事长赵政岷在发言中说。

从2010年到2016年,台湾地区出版业的产值从360亿下降到190亿,蒸发了48%。“台湾本土的作家,过去一年可以赚1000万台币的版税收入,但这种好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大概要少一个零,甚至更少。”赵政岷说,此外,外文书的平均销量跌破损益平衡点,沉重的预付版税、翻译费之下,文学、严肃文史书变成“毒药”;一些“网红写手”在网络首发文章、再集结出版的情况变多,自费出版增加,这些现象也逐渐改变了出版的标准与品质。同样下降的还有读者数字。2017年对台湾民众阅读及消费的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平均每月只阅读1.1本书,其中近三成受访者完全不读书。

另一方面,德国《书业周刊》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购买图书的人中,约有900万人在2016年不再购买图书。年轻读者流失尤其严重,德国人均读书的时长也从2012年开始缩短,特别是男性。而且,这种变化与读者的学历并不相关,即便受过高等教育,读书的时间也在减少。

被访问者花在不同媒体上的时间分布显示,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在逐年增加。“比起阅读,年轻人更喜欢登录Netflix(视频网站)。但不用说年轻人了,我这个年纪的人,也喜欢Netflix。” 德国《书业周刊》编辑米夏埃尔·罗斯勒-格瑞申如是说。“新媒体替代阅读,使我们忘记创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很多人不再谈论书,很多消费者和书没有联系了。这些现实让人感到遗憾,我们必须考虑读者为什么不再买书、不再阅读;这样的结果会是什么。”

“我们似乎需要和旧的时代做一个告别。现在讲述故事的是其他媒介,而不是书;但书仍然有机遇。人们对于阅读还有很多正面的积极的记忆。但我们同时也需要看到现在事情发展的趋势。我们仍在探索之中。”米夏埃尔说。

两位专业人士在一个问题上有着共识,即内容仍然是重要的,尽管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我们要守住的是内容,而不是打字机。”赵政岷说。

为了应对市场的变化,时报文化做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包括尝试做原创版权经纪,经营作家IP,经营自媒体杂志,做代编行销,经营独立书店“大树书房”,做策展等等。“我们还没有成功,可是我们有尝试的勇气。”

也许赵政岷的总结对于仍迷茫前行书业同仁会带来一些启示:“书必须分众、分类、分群经营,尊重本土,一切都回到‘读者为重’。重新定义出版的概念之后,才是挑战刚刚开始之时。”■

 

Read Previous

奈飞和迪士尼的王权争夺战

Read Next

民营撑起半边天?——近十年开卷畅销书榜单分析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