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次精神还乡

文|张家鸿

“乡下孩子都懂得瓜熟蒂落,顺其自然的道理,但此时除了等待别无他法。” 这是诸荣会在《节气24帖》一书《等待夏至》一帖中,所写下的句子。我真喜欢“除了等待别无他法”这八个字,这不也正是农人的写照、乡村的写照,甚至农业文明的写照吗?乡村的一切物事,总是急不得的,急也是干着急。安家落户于乡村的人,相较于城市人来说,他们的心境是平和坦荡的,虽然也有一己并不炽热的私欲。

这一本写节气、农事、乡村和童年的《节气24帖》,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小本,但也应该慢慢品读的吧!

诸荣会是这么诠释“惊蛰”的:“隐藏在这两个方块汉字背后的日子、时序和季节,从万物复苏,将走向春暖花开;从小雨如酥,将走向春潮涌动;从蛰虫惊醒,将走向莺歌燕舞。”

“小满”事实上不但最富有哲理意味,而且还不乏人情味,“她真像一个邻家孩子的小名,寄寓着父母和长辈无限的期望和爱意”。那么,我们有何理由不去珍惜“小满”时光呢?“芒种”的日子里,农人总是忙种的,这个时候“听到的分明是世界的宁静和安详”,“尝到的分明是生活的新鲜和惆怅”,“记忆的刻度内分明是生命的闲适和从容”。“大暑”让我们感受到了万物蓬勃向上的活力,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大自然的“多元、多彩和多情”。时至“白露”,“所有的锋芒毕露,所有的春光烂漫,所有的热情似火,从此都将含蓄地交给秋凉的考验和严冬的深藏”。没了“霜降”,日子也能照常过下去,但是总觉得失却了生活的滋味,而正是这点滋味,让离乡万里的征夫和游子不能忘怀。

我不厌其烦地摘引的文字中,有哪一句不是体现着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执着呢?节气,不单单是日历上的某一个日子,而是一种对天空大地体贴入微的感受,是一种对自然万物的真心敬畏,是一种对五谷丰登的美好期盼。与人们通常用来划分时间的日、月、年相比,节气显得更加细腻、体贴、柔和,它更深刻地摸清了自然万物的脾性与情绪,更体现了人是万物之子的真实处境,更彰显了人与万物共生共荣的连带关系。

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诸荣会的《节气24帖》深刻地提醒着在城里奔波忙碌多年的我,不可忘却自己就是当初在田间地头给母亲打下手的青葱少年。身不由己地,年少往事在脑海里一一浮现:是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势抓住了在枝桠上叫得正欢的知了;是尝过了自家田里种过的瓜的味道和豆的香气;是随意种下的葡萄长出了嫩芽,像个娇羞的小姑娘,惹人怜爱;是小伙伴们抓了一大盆的四脚蛇烤着吃,我在一旁瞪大眼睛看着……细数过这些点点滴滴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年少时只顾玩耍与享乐的我,不就是我此生中与节气贴合得最紧密的美好时光吗?

正如诸荣会本人在《后记》中说到的,阅读《节气24帖》是一次难得的精神还乡之旅,返回童年,返回乡村,返回已被逐渐遗忘的点滴过往。

如果我是春天里的一株桃树,没有任何与名利有关的束缚,我也许能更直接更快意地感受着节气的温柔对待。一枯一荣,一盛一衰,尽是节气亲吻过后留下的痕迹。我自知这是避重就轻的痴心妄想,依然忍不住如此这般奢望着有朝一日能够变成现实。关于此书,我曾有一份一厢情愿的念想,那就是一个节气读与之对应的那一篇文章。读过之后,用身用心地体会每一个日子在我的生命里滑过的痕迹,走过的模样,留下的气息。可是我做不到,我的阅读热望胜过了按部就班的阅读计划,我的心渐渐地沉下来,慢下来,让与童年和乡村有关的记忆在脑海里交替呈现着。

《节气24帖》展示的是一个辽远广袤的农业中国,这里没有现代化钢铁森林令人几乎窒息的快节奏,这里拥有的是人们对自然、对大地的深情厚意。“人会像桃花一样绯红,像梨花一样纯净,像杏花一样明亮”,花的“纯净”与“明亮”不正是人们一直渴求的吗?

Read Previous

思想即欺骗,欺骗即思想

Read Next

任是繁华也凄凉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