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写作是与世界、与自己对话的最佳方法

陈春花30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了二十几部管理学著作。2017年,她的新作《激活组织》将目光投向相关产业链与价值共同体上的所有人,为企业领导者带来了一堂互联网时代的管理课。

记者|王   睿

在第12届书业年度评选中,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陈春花摘得“年度作者”大奖。作为中国管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陈春花30年来笔耕不辍,出版了二十几部管理学著作。2017年,她的新作《激活组织》将目光投向相关产业链与价值共同体上的所有人,为企业领导者带来了一堂互联网时代的管理课。

《出版人》:在书业年度评选的历史上,您作为“年度作者”的身份可能是最多元的:既是学者,是活跃于教学一线的师者,又是优秀的管理者。对您来说,这三种职业身份是否互为助益,您又是如何从中平衡呢?

陈春花:我很幸运能够有机会实现很多梦想。当我可以做职业选择的时候,立志做一位老师,结果,大学毕业后,我得以留校任教;小的时候,我希望当个作家,想不到现在能够出版这么多专业书籍和随笔;我觉得研究管理理论必须要深入实践,必须可以真正理解管理实践本身,结果我得以到企业任职,成为能够担当具体绩效责任的管理学教授。在我的成长中,这三个角色相互促进,使得我能够深刻理解管理理论,切实了解管理实践,并可以把两者融合在一起,达成“知行合一”,借助于写作,又把这些所获传播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2017书业年度评选年度作者陈春花

三者平衡的关键是寻找其内在的价值和共鸣。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让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管理实践,在从事企业实践的时候,我的管理学训练和研究训练,让我可以快速地做出决策,更好地理解行动方案;而持续的管理实践,又可以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掌握更多鲜活的案例,使得我的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写作的训练可以让我更全面地理解知识、理论建构以及研究工具和方法。三者也可以说是相得益彰。这些共同的价值发现,让每一部分的效率都得以提升,所以当把时间协调好的时候,三者就能平衡起来。

《出版人》:您一直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者。对于大多数管理者而言,坚持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您除了管理学著作之外,还创作散文和旅行手记……是什么让您对写作一直保有热情

陈春花:写作的确是一件需要耐力和韧性的工作,到现在我已经持续写作了接近30年。在过去的30年间,每天除了正常的上课、研讨以及调研、辅导企业等各项工作之外,我一定要留出时间来写作2〜4个小时。因为自己常常出差,飞机上写作也是常态。我能够保持这样写作的频率和习惯,是因为我觉得写作是我与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展开深度思考的最佳方法。我很庆幸自己养成了写作的习惯,因为这个习惯,让我能够展开广泛的阅读,与很多人交流,深切理解实际问题,并安心下来思考,找寻答案。其实,写作本身对我,已经是一种行为习惯,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是写作带给我深度思考和发现新想法的幸福与快乐。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出版和发表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有很多读者把他们的想法与我互动,这种体验太美好了。

《出版人》:您通过教学、研究、实践,写作了二十几部管理学著作,构筑了本土管理模式的形态。您如何看待这种中国式的管理学模式?

陈春花:管理首先是一种实践,也正因如此,管理一定要面对本土化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管理模式的确是存在的。我在差不多30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文化特点,以及中国企业的成长模式,持续的研究让我可以更深入理解中国企业在管理中的挑战,理解中国企业管理实践所创造的奇迹。这些都让作为一名管理研究学者的我感到振奋。所以,我沿着“中国领先企业成长模式研究”这条主线,展开了接近30年的研究,因为这些中国领先企业的成长与成功,我才有机会把我的观察和研究都呈现出来。让我找到“中国领先企业”成为领先者的导入因素和导出因素,并把这些总结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带动了一些企业成为领先企业。我用自己的研究做例子,是想说明,因为有中国企业的实践,我们才有机会去研究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模式,如果这些研究能够拥有普适性,也就可以说是中国管理研究对世界管理学的价值贡献。

《出版人》:您在2015年出版了《激活个体》,2017年又出版了《激活组织》,这中间两年您对于互联时代组织管理的思考有哪些变化或深化?您目前的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的写作计划是什么?

陈春花:从2012年开始,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冲击影响到各行各业,而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所带来的冲击开始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两个最为显著的变化:雇员时代将要消失,个体价值正在崛起。这两个显著的变化直接反映到组织管理中,导致了传统企业的集体焦虑。作为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学者,我要求自己必须回答传统企业如何面对互联网这个问题,这就是《激活个体》这本书写作的背景。当我把《激活个体》的组织管理问题梳理清楚之后,如何让个体发挥价值的疑问得以解决,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个体越发强大的时候,组织应该如何存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体变得更加具有独立性,组织管理也开始遭遇另一种挑战,那就是环境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组织的绩效不再由内部决定,而是由组织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组织管理的效率也不再来源于分工,而来自于协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组织管理不仅仅要完成绩效,还需要驾驭不确定性。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让组织能够面对和驾驭不确定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激活组织》在2017年应运而生。在这本书里,解答了组织驾驭不确定性的根本解决之道,即让组织成员持续拥有创造力。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企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到了40周年的时间点,中国企业遇到了新的时代机遇。一方面,中国经济与社会持续进步,另一方面,技术革命又让大家重新回到共同的起跑线上。我计划围绕这个主题写一本书。另外,我一直认为最好的商业,一定是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一直想写一本书,书名叫做《生意,就是生活的意义》。

《出版人》:最近有一部电影,叫《无问西东》,讲的是年轻学生随心而行,追求理想。您作为老师,对于学生的成长也一直非常关注,从个人经历上看,您的职业发展跨度是非常大的。从最开始学无线电,到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再到后来做管理学研究。在每一个节点上,促使您做出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对于年轻人,您是否也有一些个人成长方面的建议?

陈春花:我参加高考的时候,恰好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力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也觉得应该报读工科,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我深受中学班主任宁齐堃老师的影响,决定要成为一个像她那样的老师,真正可以帮助到学生,所以向学校申请当老师,但是当时无线电技术专业没有教师编制,通过学校批准,我到社会科学系报到,留校讲授《马克思哲学基本原理》,这门课程我整整讲了8年。在此期间,因为有机会参与到珠江三角洲企业的管理实践,我觉得转入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领域可以更加直接地贴近实践,所以,我转入工商管理学院任教,教授组织与文化管理的相应课程。

从我自己的经历上看,遵循内心的追求去选择职业是极为重要的,就因为我内心渴望当老师,虽然需要转换专业,但我还是按照初心去做选择,初心是一种内在驱动力量,驱动我一直站在讲台上,努力把课讲好。

对于年轻人来说,我并没有太多的建议。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更清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自己的能力如何。但是如果一定要我给建议的话,我想,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了初心,要去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

 

Read Previous

张志华:出版上市新军如何发挥“后发优势”

Read Next

李敬泽:真正想写的还没写出来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