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居幕后,编辑能在一本书中获得什么?

一本好书,绝不会沉寂于书海,不管要走多远的路,它终将抵达读者手中。

文|辛丽芳

这个冬天,当南方“小土豆”争相涌入东北,欢欣雀跃地沉浸在冰雪大世界时,我的快乐却来自“南方”——

我是突然接到《冬天我到南方》获第十届冰心散文奖这一消息的,这对我而言,不啻从天而降的喜讯。从事出版行业日久,越发明白很多成功和喜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以后的天道酬勤。编辑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心,方能耕耘不辍,静待花开。编一本书,是一场奇遇,也是一次冒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把人裹挟着大步向前的今天,利润指标业已成为编辑头上的紧箍咒。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产生这样一种困惑:编辑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编辑能够在出版工作中获得什么?

其实,对大多数现实生活中的编辑而言,编辑不过是这世上无数职业中的一种,要求你具备某项专业技能,同时又是个“杂务总管”,从选题策划到编辑校对、装帧设计、营销宣传等,每个环节都要参与其中,适时做出判断和选择。

 

好的创意是选题策划的立脚点

《冬天我到南方》是著名出版人、评论家顾建平的一部散文集,收入漓江出版社“旅伴文库·散文精品城际阅读”(第二辑)。“旅伴文库”发端于2017年,在倡导全民阅读之时,全民旅行已成热潮之际,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着眼于打造“高铁时代的城际阅读”,策划了这套丛书,旨在倡导“带一本书在路上”,让精品图书成为旅行者的精神伴侣,亦正所谓“人生漫旅,好书伴你”。文库总主编聂震宁在总序中指出:“漓江出版社策划设计这一文库,既顺应了现代人出行的需要,更是为全民阅读助力,颇具趁旅行热潮助推全民阅读,借全民阅读提升旅行质量的匠心。……旅行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带一本书在路上’既可以读书明理,也可以直接帮助我们丰富旅行知识,探寻美的存在,增加旅行的深度和厚度。”

文库首批推出的精品散文七种,包括刘亮程《半路上的库车》、朱秀海《一个人的车站》、王剑冰《水墨周庄》、徐则臣《去额尔古纳的几种方式》、陈彤《玻璃栈道》、阿德《北行记》和董谦《种稻记》,七人七书,阵容整齐,既有名家,也推新人,出版后引起很多读者的阅读兴趣。之所以选择“七”这个数字,诚如散文精品卷主编王剑冰所言,它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是“哆来咪发唆拉西”的七,让人联想到色彩的无限斑斓与乐曲的美妙变化。

由于“散文精品城际阅读”第一辑受到普遍欢迎,我们加紧上马了第二辑,并积极拓宽文库子系列,策划出版“锦囊旧书”和“小说精品城际阅读”:前者由已故出版家刘硕良先生任主编,“书虽曰旧,读之弥新”,是对漓江优秀传统外国文学出版物的一次有效梳理;后者主编贺绍俊是著名文学评论家。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的《冬天我到南方》是“散文精品城际阅读”第二辑中的一本,书名同时也是集子中一篇散文的篇名,来自T.S.艾略特《荒原》中的几句诗:“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赵萝蕤译)

 

编辑要甘做幕后工作者

作为一本书的责任编辑,首先要对书稿的编校质量负责,因而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是最基本的专业素养。一本书进入市场,就要对得起购买它的读者,因为对于很多读者而言,书籍是他们了解更广阔世界的工具,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知识与美的典范,具有相当程度上正确无误的权威性。编辑是先于一般读者的一本书的阅读者,有时甚至是第一个阅读者,这既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我们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起到架桥修路的作用,一字一句就如一砖一石,要确保它们用在了本该在的地方。

在编辑实践中,要养成善查工具书、字字勤推敲的习惯,更要提防矫枉过正、过度修改的毛病。在这一点上,我很庆幸自己一入出版行业,就遇到了好的老师和引路人,少走了很多弯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表情达意的艺术,不同作者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编辑应切忌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作者书中,不要把作者的风格改得不像他自己,却千篇一律像编辑个人风格。一部好的作品,它首要且多半也是唯一的功臣,是它的创造者,而编辑什么也没有创造,并不给一本书增添什么,因此不能手握一支笔,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可以肆意删改。须知作者将一部作品交给出版社,交到一位编辑手中,就好比将一个新生儿托付给人装饰打扮,是怀着何等期待而又忐忑的心情。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在编辑一本书稿时,凡涉及知识性差错或其他较大改动,我都会与作者商榷,征得作者同意进行修改,或与作者共同探讨寻求解决方法。具体到《冬天我到南方》一书,因为作者顾建平本身也是出版人,文字考究,差错较少,主要在于引用古籍时出现的个别谬误。

在图书结构上,编辑须整体把握,一部散文集,看似篇篇不同,没有联系,但在结集过程中却有内在逻辑。《冬天我到南方》初稿有一篇《一路书尘》,顾名思义,主题在“谈书”。文章本身很好,但篇幅较长,且与集子中其他篇目侧重游历、写物怀人不同,所谓独木难支,收入进来会破坏整体结构,所以我们建议顾老师删掉此篇,另换篇目。顾老师积极配合,替换了《高处不胜寒——忆季羡林先生》《汪曾祺的文学金针》等篇进来。

诚然,一部作品受到普遍欢迎,或者获得某项荣誉,是作者和作品本身的能量所及,《冬天我到南方》即是如此。我作为责任编辑不过是幕后工作者,所谓“为他人做嫁衣”,应该隐去姓名暗自高兴才是。美国出版史上的传奇人物麦克斯·珀金斯坚信,“图书编辑不应该引人注目,编辑的公众知名度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作者的信任感”([美]A.司各特·伯格《天才的编辑》)。

 

辅文写作对装帧设计的重要性

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好比一个人的样貌,样貌出众者往往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被一眼相中。如果相由心生不无道理的话,一本书的装帧就体现着它的精神内涵。“旅伴文库”的出发点既是倡导“带一本书在路上”,自然要考虑旅行阅读的便携性,因此采用了小32开、软精装的形态,在文章体量上也尽量控制在十万字以内;旅行途中,身心愉悦十分重要,而鲜艳的色彩往往能给人赏心悦目之感……早在“多巴胺”成为网络热词之前,漓江出版社“旅伴文库”便比照日本岩波文库,将马卡龙色运用到封面实践中,且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芳心”;很多旅行者有随行随记的习惯,因此我们在书后加了十六页手账页,印上精美底纹,不管是路上见闻,还是阅读有感,都可以随时记录下来。

装帧设计方面要归功于美编石绍康老师,是他把编辑对书的理解与设想落到了实处。编辑要做的,是不断地与美编进行沟通,既要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又要充分尊重美编的设计,避免提出一些模棱两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建议。这个时候,书名和内容简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美编正是从中获得图书的整体印象,提取有用信息,并找到设计灵感的。《冬天我到南方》封面大面积青色,主图是红蓝花叶,很符合“南方”给人的清秀中透着蓬勃生机的印象。至于内容简介,我认为不过“真实不虚”四个字。要做到这四个字,编辑须对图书的结构和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内容简介的写作方法,这是我在编辑生涯里需要不断学习精进的必修课。

编辑日常工作,自不限于上述种种,印制和营销宣传等环节,都少不了参与其中。“旅伴文库·散文精品城际阅读”第一辑面世后,我们在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办了读者分享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等到第二辑出版,正值新冠病毒猖獗之际,我们失去了与读者线下见面的机会。但一本好书,绝不会沉寂于书海,不管要走多远的路,它终将抵达读者手中。■

Read Previous

如何将出版资源进行多元化开发

Read Next

有书有光亮,可抵岁月漫长

Leave a Reply

Most Popular